春節前夕,我從蟄居地的城市回到家鄉熊口鎮進行了一次探訪之旅。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一位趙姓老者的陪同下,來到了位于遠離集鎮十公里的趙腦萬畝蝦稻共作基地,尋訪天應觀舊址。
相傳公元960年,在平定五代十國戰亂中,宋太祖趙匡胤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由普通軍官當上皇帝。趙匡胤本是河北涿州人,幼年家貧,加之兵荒馬亂,瘟疫甚行,一家五口人在逃荒路上失散,匡胤跟著父親趙泓殷,匡義、匡美跟著母親杜氏,輾轉流離,居無定所。一天匡胤父子倆來到湖廣江陵龍灣地區的趙腦村(現屬潛江市熊口鎮),在一破廟內棲身,靠沿門求乞,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一個秋雨綿綿的中午,趙泓殷抱著匡胤在廟內打盹,忽見一白發老翁走到他面前道:“懷抱一條龍,將來會騰空,一旦登皇位,天下第一人?!壁w泓殷聽后面露喜色,站起身來向白發老翁一揖道:“多謝公公指點,但愿蒼天有眼?!碧ь^一看,老翁不見,一覺醒來,原來是南柯一夢。趙泓殷看了看懷中的匡胤,正在熟睡之中,他抱起兒子跪在神像前許愿道:“若是神仙點化,我兒有出頭之日,定要重修廟宇,再塑金身,讓廟宇恢弘氣魄……”話音未落,忽聽廟外風雷滾滾,廟內金光閃閃,趙泓殷甚覺奇怪,喊醒兒子,走出廟宇一看,只見秋陽高照,晴空萬里,哪里還有淅淅秋雨的影子。
趙匡胤登基后,效盛唐風范,全國各地掀起了修廟宇、敬菩薩的神權活動,身為國父的趙泓殷,沒有忘記在破廟里許的心愿,帶領家丁仆役,不遠千里來趙腦修了一座巍峨壯觀的大廟,題名“普興山”。其含義是趙腦屬于水網湖區,沒有山,就把廟堂定名為“普興山”。從此,圣名遠播,香火不斷。
公元1644年,明末武當道士安天斗因輔佐一支義軍奪取明朝天下而失敗,騎著白鶴云游名剎古寺,來到“普興山”上空,忽聞有一股氳氯之氣撲鼻,他睜眼一看,嘆了口氣,自言自語道:“四百多年了,一股帝王之氣還未殆盡?!庇谑桥牧伺陌Q的頭,落在了“普興山”寺廟前。安天斗住下后,決心在此修煉,對廟宇進行了擴建,增加了天王殿、東岳殿、祖師殿、觀音庵、十朝及四大天王全身輝身塑像,整個建筑布局合理,工藝精湛,所修十朝(即十座地獄,仿秦式模樣),崢嶸恐怖,皆以弘揚正氣,摒棄邪惡為主旨。安天斗覺得“普興山”三字不夠氣派,一時又想不出好的寺名,他聽說荊州府將軍衙里有位王將軍是晉朝大書法家王義之的嫡傳子孫,如何求到王將軍墨寶?安天斗不僅道行根基深厚,且智慧過人。一天,他旁若無人的闖進了戒備森嚴的將軍衙,有衙役攔阻,他說我有要事見將軍。將軍聽說有道士來訪,以禮相待,命衙役奉茶,安天斗接過茶立即傾地,將軍看后,不覺怒從心上起,責罵他藐視官府,要將他拘押。安天斗泰然一笑:“請將軍息怒,剛才接將軍奉的茶,忽聽耳內傳來救火之聲。我來不及稟明將軍,用此茶熄滅了廟內的大火?!蓖鯇④姴恍?,派兩名衙役快馬加鞭趕往普興山察看,幾個時辰后,衙役回稟,安道士所言屬實。王將軍驚嘆道:“誠心所致,感應蒼天?!庇谑卿伡垞]毫寫下“天應觀”三字,鐵戈銀勾,入木三分。安天斗謝過王將軍,將斗大如櫞的“天應觀”三字納入懷中,宣了聲:“無量佛,善哉?!笨缟习Q乘風而去。從此“天應觀”三字取代了“普興山”,安天斗主持天應觀期間,香火鼎盛,四季不斷,有“小武當”美譽。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等朝代的更迭,天應觀亦難逃兵燹匪亂的厄運,前三層殿宇毀于戰火,只有主建筑還幸存。直到1943年,李人林率43團渡過漢江開辟襄南抗日根據地,襄南軍分區戰地醫院(又稱鄂豫邊區第12野戰醫院)和洪山公學(培養革命干部的學校)先后設在天應觀。李先念師長曾派5師文工團到醫院慰問演出。由于當時戰地醫院條件差,設備簡陋,一些重傷員因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而犧牲,他們被草草安葬在廟旁一塊荒地上,大多數是無名烈士,有姓名記載的有新四軍團長馬子清(黃岡人)、營長鄧紹青(湖南人)、連長張劍龍(孝感人)等。據親歷者回憶,有360多位抗日戰士埋在此處。
舊時的天應觀占地28000平方米,建有一廳三殿,前后四正堂。兩邊為廂房,中有天井,檐牙高啄,畫柱雕梁,工藝堪稱精美。1954年,天應觀廟被部分拆除,修建了兩所學校,剩余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1995年10月,為緬懷革命先烈,趙腦村村民捐資出力,修建了一棟三間大瓦房,在廟門前樹有一塊5.4米紀念碑,上書“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供后人瞻仰。
1959年9月,趙腦村一村民在天應觀空地挖土時,約2米深處挖出了一排堆放整齊完好無損的布紋簡瓦(現存在潛江博物館)14塊,其中3塊瓦的一端,有形態各異的飛禽凸,其頭、眼、身栩栩如生,經專家到天應觀考察鑒定,這些布紋簡瓦屬宋代文物。同時,還挖出了不少古陶瓷碎片,對研究天應觀的古文化歷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天應觀為抗日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歷史永遠不會忘記。
聽完老者這段講述,時間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分,我的心靈又一次得到洗禮,久久難以平靜下來。牢記使命,勿忘過去,擔當責任,鑄魂育人。面對天應觀,面對無名烈士紀念碑,是否覺得我們應該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何克新)